首页信息中心 > > PDU市场的三大难题如何破解?
PDU市场的三大难题如何破解?
来源:PDU电源

 

一、用户认知度不足智能PDU比例较低

所谓PDU,全称是PowerDistributionUnit,中文名是电源分配单元。PDU主要应用于电信IDC机房机柜,用于保障设备用电安全和管理。随着IDC机房规模逐渐扩大,服务器、交换机以及各种电子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,对机房设备用电运行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,PDU也应运而生。

然而,相比国外机房已经将PDU作为标准配置,国内机房的PDU部署情况明显落后,先进的智能PDU的部署更少。据ICTResearch的调查统计,2010年,全国PDU市场规模约4.93亿元,而其中具备远程管理功能的PDU的规模不到20%。

实际上,在很多机房的招投标中,并没有将PDU与UPS、列头柜、机柜等设备同样单列,即便有对PDU的要求,其参数也非常不明确,甚至有的只表明电源条而已。而这种情况很容易给机房的后期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,造成PDU无法与其它设备匹配、非标配电等。

“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用户的认知度不足,”深圳克莱沃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杰表示,“甚至还有很多机房在用民用插座。”

二、同质化严重品牌集中度不高

国内的PDU厂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:国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,例如APC、艾默生网络能源;机柜厂商,例如威图、UE等;国内原先由民用插座转入的厂商,例如突破电气、公牛等;专注于PDU生产的厂商,例如克莱沃。

从市场格局来看,早期国外的PDU是市场主流,然而,虽然国外厂商的PDU品质的确较有保证,但其价格也相对较高,而且国外PDU大多为标准型号产品,难以根据具体机房的实际要求变化定制。近几年来,国内厂商进步很快,一些高端品牌的产品认证和服务完整,定制化程度非常高,甚至可以做到“按需配置”,而价格仅相当于国际品牌的三分之一左右,因此市场份额逐渐扩大。实际上,不少整体方案解决提供商以及机柜厂商的PDU已经基本交由这类国内厂商代工。

另外一面,随着国内PDU市场的快速发展,大量厂商纷纷涌入PDU市场,尤其是在江浙一带,其中有不少低端企业,产品以简单仿制为主。大量小厂商的涌入,势必带来同质化的问题。“PDU技术门槛不高,基本上谁都能做,同质化相当严重。”中达电通UPS开发处高级经理李南表示。

同质化带来的结果,势必是PDU市场的价格“血拼”。甚至有部分企业不仅不愿意在研发创新上投入,其产品甚至属于拼凑而成,质量稳定性不高,参数混乱,以极低的价格赢得市场,质量甚至还不如正宗高端品牌的接线板。这种低劣产品,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用户对PDU的认识,进一步让用户产生PDU和接线板没有区别的误解。

“不愿意在研发创新上投入的关键是因为没有长期的计划,”北京突破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海青直言不讳地表示,“很多企业是准备捞一把就走人,而不是想要长期在这个行业扎根下去。”突破电气是一家末端电源解决方案提供商,与克莱沃同为国内PDU的主要厂商。

面对这种局面,一些进入业内时间较长的PDU厂商,在加大研发创新力度,不断推出功能更先进的产品的同时,开始越发注重品牌的力量。

三、尚未规模化经营价格难降

客观来说,之所以质量低劣的PDU产品有一定市场,除了PDU市场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全国品牌之外,关键原因在于价格,这同样是部分机房弃PDU而仍旧选用民用插座的原因。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当中,相对于UPS、空调等大件,PDU在预算中的分量相对较轻,尤其是中小型机房,很多机房甚至根本没有购买PDU的预算。即便是大型数据中心,购买PDU甚至智能PDU的费用,往往也让用户觉得“性价比不高。”

实际上,价格高,成本难以下降,也是威图这样的机柜厂商在国内选择厂商代工,而不是自己生产PDU的重要原因——尽管威图在国外有自己的PDU。反过来,原本面对国外厂商拥有灵活性强和性价比高优势的国内高端厂商,在面对以仿制和拼凑为主的低端厂商时,同样失去了价格优势。毕竟,前者需要承担大笔的研发投入成本,为了保证产品品质,原材料的成本也比后者更高。

对这些生产厂商来说,在人力成本相同的前提下,降低PDU价格的前提是规模。尽管现在不少PDU厂商已经可以实现定制和标准化生产,但目前尚无一家企业能够进入规模化经营的阶段。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死循环:用户需求不足造成无法形成规模化,无法规模化造成价格难以降低又反过来影响用户需求。

如何打破这个死循环?目前来看,似乎并无立竿见影的措施。对于有志于在PDU行业长期耕耘的企业来说,用户推广、自主创新、塑造品牌、深耕渠道、优化服务等等,这些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必备举措。最终,惟有经过细致的耕耘,才能给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,也才能与用户共同分享这些价值
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redasicon.com


  • 上一条新闻: 未来智能PDU市场将蓬勃发展

  • 下一条新闻: PDU电源的发展——远程管理和智能化
  • 返回新闻列表
  •  

    打印本页 | 关闭窗口